千年传承渔鼓传情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0-26 16:40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曲艺品种。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淅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形式。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从此,渔鼓便由宣扬道教处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据《夏邑曲艺志》记载,早在清光绪八年间夏邑就渔鼓道情艺人演唱了。在清光绪八年(1883年)前,夏邑县渔鼓道情艺人隋保玉、何元亮、邵坤山、孙广进等就比较著名,但其师系无可考。曹集乡彭楼人彭元昌在1909年(17岁时)就跟胡桥乡胡庄村人胡永先学唱渔鼓道情。光绪八年后,我县原渔鼓道情艺人隋保玉、彭元昌等开始为渔鼓道情加弦伴奏(演唱者一人),以简板击节,渔鼓道情在歌唱间歇时拍打合声,另有一人拉坠琴伴奏。民国年间,我县著名的渔鼓道情艺人除隋保玉、王教明外,还有彭晓山、杨明贤等。1948年以后,渔鼓道情在我县已不多见,直到渔鼓道情艺人赵平返回夏邑后,我县渔鼓道情才得到中兴。由于渔鼓道情曲调的历史性,以及表现形式所限,它没有现代音乐的乐音丰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渔鼓道情举步艰危,演出场次明显减少,目前,只有在一些庙会和小范围内进行演唱。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猪护心皮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 “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简板用竹片或紫檀木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两根为一副。演奏时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渔鼓道情的说唱板式包含慢板、平板、数板、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渔鼓道情标准的传统说唱使用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建国后,曾有人为演唱附加过木鱼儿和一个小钹来加强其演出气氛。再后来,有人为演唱附加了大提琴、扬琴、二胡、笛子、笙等多种伴奏乐器。渔鼓戏的曲目内容大体上分为三类:一、说教类:无故事情节,把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编成唱词说唱,用以劝化教育世人。二为故事类:多属传统曲目,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案例、家庭轶闻等。三为赞颂小事及寓言类:多演唱民歌、小调、民间故事、传说、历史题材的戏曲等。渔鼓戏演唱书目丰富,其传统节目选录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薛刚反唐》、《郭子仪征西》、《杨家将》、《济公传》、《水浒传》、《岳飞传》、《彭公案》、《赶黑驴》、《打蛮船》等。
渔鼓道情在夏邑有着悠久的历史,渔鼓道情艺人赵平就是杰出的代表。赵平,男,1949年6月出生,1967年拜李立信(外号盖三省李疤瘌)为师。从艺40年,熟唱多个唱段,其中以《赶黑驴》、《打蛮船》为其经典曲目。他的演唱技艺先后吸纳了多个门派的优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唱和韵白中,音随字走,腔随情变,运用声音的高低缓疾变化,淋漓尽致地描摹曲目中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还借助鼓与拍的轻重缓疾来烘托跌宕多变的气氛,令听众恍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他的韵白吐字清晰,声调抑扬,语气顿挫,表情丰富。他的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韵律悠扬、节奏优美,慢如行云流水,快如数马奔腾。90年代,赵平在保持渔鼓道情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自编自唱《老来难》、《血盆报母经》、《忍字高》、《十大劝》等现代唱段,受到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赵平先后多次参加了苏鲁豫皖曲艺大赛,并荣获多项大奖,1999年,商丘电视台对渔鼓道情艺人赵平进行了专题采访,并把他的传统唱段录制成光盘在社会上发行,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渔鼓大王”。
渔鼓道情从其发展轨迹、剧本内容和唱腔特点上看,是道教文化的承继,遗存着道教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的历史血脉,这对研究道教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与其它剧种的艺术价值;渔鼓道情的唱腔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在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为其他剧中所罕见,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渔鼓道情的剧目始终高扬着惩恶扬善、精忠报国、仁孝和睦等传统美德,抢救保护着一古老剧种,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立和谐社会,将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渔鼓道情作为绵延一百多年的濒危戏曲剧种,虽几经波折,但始终在民间顽强的生存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的普及,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渔鼓道情民间戏班停办,传承人相继谢世,幸存者也大多以年逾古稀,不能或者很难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二是现存的渔鼓道情资料,大多散存于个人手中,并且有一大部分传承剧目尚未整理,甚至有的已经失传,亟待进一步抢救、挖掘和整理。
2011年12月,渔鼓道情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一篇:民间剪纸表演
  • 下一篇:面塑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