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10-09 21:43
二鬼摔跤又叫二娃摔跤或二喜摔跤。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夏邑县,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据夏邑县城关镇已故老艺人侯先全(公元1902年生)所述,二鬼摔跤这一民舞形式,是民国九年(1921年)已故老艺人孙炳文传授下来的,据此推断,此舞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夏邑县的民间老艺人李进德(1922年生)讲,二鬼摔跤与民俗活动放河灯有关。放河灯是一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相传,清光绪年间,夏邑县城经常发生闹鬼之事。夜深人静时,衙门内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睡的正香,突然,有人惊叫起来,有的叫的声嘶力竭,有的打得不可开交,整个衙门内乱作一团,搅得人心不安。城内南大寺和城隍庙数十名和尚与道人为破此一事,于中元节那天,用油纸扎灯笼、船、桥各百十个,放入城河,招引众饿鬼归宿正道。中元节戌时,超度鬼魂仪式开始,三十名和尚与道人各列城隍庙两侧,焚香烧纸,口诵经典,把灯笼、船、桥送入城河中,愿饿鬼归宿庙主。从此,七月十五放河灯便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传至民国初年,这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便演变成为民间一种娱乐性活动。每次放河灯活动都规模庞大,观众达数千人。放河灯结束后,由城里民舞队为群众表演二鬼摔跤、高跷、鬼会等民间舞蹈。由此可见,二鬼摔跤与放河灯有着密切关系。
二鬼摔跤流传至今,是以家族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孙炳文先生1900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老城东门里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常与一些贫穷儿童戏耍。13岁至18岁习武学舞,练得一身好武艺,特别是在部队当兵期间,虽然战斗频繁,军训紧张,但酷爱民舞艺术的孙炳文仍然抽空学习苦练技艺。尤其是把二鬼摔跤动作,由简单的地上摔,练到凳上摔、桌上摔;由一层桌子玩到桌子上摞桌子,叠高三层,像玩杂技一样做出种种高难度动作。在广州,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部队慰问演出,轰动整个部队和当地民众,作为陪场,部队专门安排了孙炳文表演《二鬼摔跤》。只听锣鼓一响,布幕拉开,两个张牙舞爪的青赤二鬼趴在地上,双脚微微动弹,随着乐器的节奏,身体扭动,突然折身跃起,紧抱对方,好像在衡量对方的力量。然后互不相让,犹如真人摔跤一样来回翻打。由地上玩到凳子上,又玩到一层、二层、三层桌子上,直打得不分胜负,难分难解。当在第三层桌子上玩到高潮时,猛然又翻滚落到地上扭打。台下观众个个看得眼花缭乱,掌声不断。节目结束时,孙炳文突然来个真人亮相,观众这才猛然醒悟:看着二鬼打架,原来为一人表演。梅兰芳及部队首长上前与孙炳文握手祝贺,梅兰芳还称赞说:“玩得好,我还没见过这样好的民间节目哩!"特别是孙炳文在安徽毫州、砀山等地演出时,能在八张桌子上表演,从最高层摔下而毫发无损,堪称技艺绝伦。
“二鬼摔跤”道具似木偶,它是一人背驮“二鬼摔跤”道具(泥塑鬼头二个,对视,二个搭肩假手,加二鬼服装),双手各握一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真腿作为另一鬼的腿。服饰分为鬼长袍(蓝色、橙色)、鬼坎肩(红色、绿色)、棕色鬼裤、棕色假肢套、绿色鬼祙、黑色鬼鞋,鬼头面具,此舞均为打击乐伴奏,乐队通常由四人组成,每人各持一件乐器,即:鼓、钗、二锣、大锣。使用的锣鼓经有:《哑锣》、《长锣》、《马腿》、《紧急风》、《四击头》等。
“二鬼摔跤”是通过操作者(一人)腿、臂、背的活动,借鉴戏剧、杂技、武术的表现手段,反映了二个鬼在地、凳、桌三个不同场合的摔跤场面,充分体现二个鬼趴地摔、跪地摔、站立摔、抱起摔、翻滚摔等激烈的惊险摔跤效果,表演者给观众亮相时揭开迷底,从而显示出此舞的艺术性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传统舞蹈“二鬼摔跤”共分为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用推、踢、抱、压等动作表现二鬼跪着摔,你推我踢,互相压倒的热烈场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由地上摔至凳上,运用蹦、跳、窜、探海等动作表现二鬼争凳、窜凳、上凳,你推我进、你进我推、互不相让、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场面;第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表现二鬼桌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局面;第四段由桌上摔到桌下,运用快速推、踢、抱、蹦、翻、滚、旋等动作,把二鬼摔跤推向高潮。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目前在整个豫东地区,仅夏邑县存有一支表演队伍。第五代传承人刘义虽能进行表演,但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此舞,传统舞蹈“二鬼摔跤”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8年9月,二鬼摔跤列入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一篇:豫剧唐派唱腔
  • 下一篇:孔姓传说